孝老爱亲半世纪,凡人善举暖人间——记第九届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殷志兰
孝老爱亲半世纪,凡人善举暖人间——记第九届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殷志兰
孝老爱亲半世纪,凡人善举暖人间——记第九届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殷志兰迎着黎明,踏着黄昏,她用辛勤劳动换取田地的(de)丰收;目不交睫,衣不解带,她用无微不至的照料造就八位(bāwèi)老人的幸福晚年;年近古稀,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队,开展(kāizhǎn)关爱(guānài)街坊邻里行动,志愿服务残障人士和孤寡老人……
5月23日,76岁的(de)殷志兰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。这位来自张家港市(zhāngjiāgǎngshì)南丰镇新德村的普通农妇,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诠释了“孝老爱亲”的深刻内涵(nèihán)。
殷志兰(左)照顾老人(lǎorén)
稚肩扛(káng)重担,孝心写就半生坚守
殷志兰的孝心之路始于幼年。7岁时,她的养母因膝下无子,将她视如己出。从(cóng)改口叫“妈妈”那一刻起(qǐ),她便承担起双倍责任:既要(yào)照料养父母,又常回家探望亲生父母。
结婚后(hòu),她与丈夫达成“结婚不离娘家”的约定,将(jiāng)娘家的6位老人与公婆一同接至家中照顾。8位老人的饮食起居(yǐnshíqǐjū)、病痛护理,全压在她瘦弱的肩上。凌晨4点下田劳作,深夜归家为老人擦洗翻身,是(shì)她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常态。
最艰难时,家中多位老人同时患病:母亲(mǔqīn)脑梗卧床,大伯哮喘发作,养母(yǎngmǔ)佝偻症加重(jiāzhòng)。殷志兰夫妇种田收入微薄,却坚持为老人买药治病,自己常以稀粥咸菜果腹。邻居感叹(gǎntàn)她“像机器人般连轴转”,她却淡然回应:“这是为人子女的责任。”
2017年,97岁的(de)公公(gōnggōng)离世后,她仍坚持照料90多岁的养母。这份跨越血缘的孝心,让她获评“苏州好人”“江苏好人”,更成为乡邻口中“行走的孝道(xiàodào)教科书”。
余晖映晚晴,志愿精神薪火相传(xīnhuǒxiāngchuán)
2016年,时年(shínián)67岁的(de)殷志兰做出惊人(jīngrén)决定:注册成为志愿者。“操劳大半辈子,该歇歇了!”面对亲友劝阻,她笑着摇头:“照顾自家老人是责任,服务更多老人是心愿。”从此(cóngcǐ),她带着剪刀、血压计走进新德村孤寡老人家中,理发、打扫、陪聊,风雨无阻。
初期工作阻力重重:有老人误认她是“作秀”,甚至拒之门外。她始终笑脸相迎,用(yòng)行动化解(huàjiě)质疑。为提升服务品质,她自购理发工具钻研技艺;发现老人厨房油污(yóuwū)难除,她自费购买清洁剂彻底打扫。
“殷志兰志愿服务队”参与志愿活动(huódòng)
2016年4月,“殷志兰志愿服务队”正式成立,多名中老年志愿者(zhìyuànzhě)穿(chuān)上红马甲,将每周五定为固定活动时间,到老人家里免费为他们理发(lǐfà)、测血压、测血糖,并与他们交流谈心。
德耀新时代,模范(mófàn)力量润泽四方
殷志兰(yīnzhìlán)的善举从未停歇。2025年,殷志兰虽然已满76岁了,但她不止一次和村委、和志愿服务队表示:“我现在(xiànzài)身体和精力都还挺好,只要(zhǐyào)大家不嫌弃,我愿意一直干到我干不动(gànbùdòng)为止。”在她的带领下,“殷志兰志愿服务队”从最初的9个人,增加到40多名。
如今,“殷志兰”三个字已成为新德村新时代文明实践(shíjiàn)的金字招牌,“殷志兰志愿服务队”打造(dǎzào)的的“关爱老人·夕阳最美”也已成为张家港志愿服务项目的一张靓丽名片(míngpiàn)。
2025年(nián)5月,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揭晓,殷志兰当选全国孝老爱亲模范。面对(miànduì)荣誉,这位老人依然质朴:“服侍老人是我们做子女应尽的(de)义务,现在我最牵挂的是老人的晚年生活。”
殷志兰的(de)故事没有(méiyǒu)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如涓涓细流浸润人心。她让世人看到:孝道(xiàodào),可以超越血缘;奉献,能够跨越年龄;而道德的力量,终将在代代相传中照亮整个社会的前行之路。
扬子晚报(yángziwǎnbào)/紫牛新闻记者 黄玉琴
迎着黎明,踏着黄昏,她用辛勤劳动换取田地的(de)丰收;目不交睫,衣不解带,她用无微不至的照料造就八位(bāwèi)老人的幸福晚年;年近古稀,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队,开展(kāizhǎn)关爱(guānài)街坊邻里行动,志愿服务残障人士和孤寡老人……
5月23日,76岁的(de)殷志兰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。这位来自张家港市(zhāngjiāgǎngshì)南丰镇新德村的普通农妇,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诠释了“孝老爱亲”的深刻内涵(nèihán)。
殷志兰(左)照顾老人(lǎorén)
稚肩扛(káng)重担,孝心写就半生坚守
殷志兰的孝心之路始于幼年。7岁时,她的养母因膝下无子,将她视如己出。从(cóng)改口叫“妈妈”那一刻起(qǐ),她便承担起双倍责任:既要(yào)照料养父母,又常回家探望亲生父母。
结婚后(hòu),她与丈夫达成“结婚不离娘家”的约定,将(jiāng)娘家的6位老人与公婆一同接至家中照顾。8位老人的饮食起居(yǐnshíqǐjū)、病痛护理,全压在她瘦弱的肩上。凌晨4点下田劳作,深夜归家为老人擦洗翻身,是(shì)她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常态。
最艰难时,家中多位老人同时患病:母亲(mǔqīn)脑梗卧床,大伯哮喘发作,养母(yǎngmǔ)佝偻症加重(jiāzhòng)。殷志兰夫妇种田收入微薄,却坚持为老人买药治病,自己常以稀粥咸菜果腹。邻居感叹(gǎntàn)她“像机器人般连轴转”,她却淡然回应:“这是为人子女的责任。”
2017年,97岁的(de)公公(gōnggōng)离世后,她仍坚持照料90多岁的养母。这份跨越血缘的孝心,让她获评“苏州好人”“江苏好人”,更成为乡邻口中“行走的孝道(xiàodào)教科书”。
余晖映晚晴,志愿精神薪火相传(xīnhuǒxiāngchuán)
2016年,时年(shínián)67岁的(de)殷志兰做出惊人(jīngrén)决定:注册成为志愿者。“操劳大半辈子,该歇歇了!”面对亲友劝阻,她笑着摇头:“照顾自家老人是责任,服务更多老人是心愿。”从此(cóngcǐ),她带着剪刀、血压计走进新德村孤寡老人家中,理发、打扫、陪聊,风雨无阻。
初期工作阻力重重:有老人误认她是“作秀”,甚至拒之门外。她始终笑脸相迎,用(yòng)行动化解(huàjiě)质疑。为提升服务品质,她自购理发工具钻研技艺;发现老人厨房油污(yóuwū)难除,她自费购买清洁剂彻底打扫。
“殷志兰志愿服务队”参与志愿活动(huódòng)
2016年4月,“殷志兰志愿服务队”正式成立,多名中老年志愿者(zhìyuànzhě)穿(chuān)上红马甲,将每周五定为固定活动时间,到老人家里免费为他们理发(lǐfà)、测血压、测血糖,并与他们交流谈心。
德耀新时代,模范(mófàn)力量润泽四方
殷志兰(yīnzhìlán)的善举从未停歇。2025年,殷志兰虽然已满76岁了,但她不止一次和村委、和志愿服务队表示:“我现在(xiànzài)身体和精力都还挺好,只要(zhǐyào)大家不嫌弃,我愿意一直干到我干不动(gànbùdòng)为止。”在她的带领下,“殷志兰志愿服务队”从最初的9个人,增加到40多名。
如今,“殷志兰”三个字已成为新德村新时代文明实践(shíjiàn)的金字招牌,“殷志兰志愿服务队”打造(dǎzào)的的“关爱老人·夕阳最美”也已成为张家港志愿服务项目的一张靓丽名片(míngpiàn)。
2025年(nián)5月,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揭晓,殷志兰当选全国孝老爱亲模范。面对(miànduì)荣誉,这位老人依然质朴:“服侍老人是我们做子女应尽的(de)义务,现在我最牵挂的是老人的晚年生活。”
殷志兰的(de)故事没有(méiyǒu)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如涓涓细流浸润人心。她让世人看到:孝道(xiàodào),可以超越血缘;奉献,能够跨越年龄;而道德的力量,终将在代代相传中照亮整个社会的前行之路。
扬子晚报(yángziwǎnbào)/紫牛新闻记者 黄玉琴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